最近A股市场的风向变了!之前火得不行的机器人、算力板块慢慢降温,取而代之的是固态电池板块——多只个股接连涨停,一下子成了全场焦点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摩根士丹利、瑞银、巴克莱这些国际顶尖投行,也开始悄悄布局固态电池概念股。按理说,大投行选股向来谨慎,这次为啥偏偏盯上了一批低价股?散户要是想跟着做,又该注意啥?
仔细看这些被外资盯上的固态电池股,其实有三个共同点:股价普遍低于10元,市值大多不到50亿元,而且业务都沾着电池材料或设备的边。更关键的是,在最新的报告期里,外资不是新进就是大幅加仓,动作很明显。
他们这么做,可不是单纯炒概念。一方面,工信部出台了新的储能政策,对我国新能源市场是实打实的支持;另一方面,头部车企都把2025年当成“固态元年”,技术量产的脚步声越来越近。再看数据,预计到2025年,固态电池市场规模能达到150亿美元,每年增速40%——外资赌的,就是这个技术量产的时间窗,还有我国在产业链里的卡位机会。
先看华自科技,现在股价9.70元,市值约38亿元,主业做智能电网和储能设备,还能给头部锂电厂商提供半固态电池产线。二季度的时候,巴克莱新进了172.4万股,瑞银也新进了162.4万股,两家大投行加仓,可见关注度不低。
再说说温州宏丰,股价7.96元,市值才25亿元,主打电接触复合材料,这东西既能用在电池连接组件上,也能用到固态电池里。二季度外资加仓更猛:瑞银从之前的持仓加到了266.05万股,一下加了76.29万股;巴克莱也加了96.34万股,到264.42万股;就连摩根士丹利都新进了170.02万股,三家投行扎堆布局,挺少见的。
还有福能东方,股价6.64元,市值约48亿元,它的子公司超业精密专门做锂电池自动化设备,不管是传统锂电还是固态电池,都能覆盖到。二季度巴克莱加了9.09万股,持仓到178.89万股,瑞银也新进了148.75万股,算是比较稳健的布局。
最后是常铝股份,股价4.18元,市值33亿元,本来是做铝箔加工的,不过早就为固态电池的集流体铝箔、软包铝箔做了技术储备。二季度巴克莱新进536.73万股,摩根大通也新进395.42万股,虽然牛散夏重阳小幅减持,但手里还留着不少股份,说明市场对它的预期没完全变。
不过,想进场的朋友得先看清风险。这四家公司里,有三家业绩都在承压,说白了就是还在亏损。而且固态电池技术路线还没完全成熟,成本也高,商业化到底能不能顺利推进,谁也说不准。另外,原材料价格波动、贸易摩擦这些外部因素,也可能带来影响——毕竟做投资,先想风险总没错。
当然,机遇也摆在那。我国对新能源的政策支持一直没断,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窗也越来越近:预计2024年底到2025年初就能小批量试跑,2026年就能批量供货。一旦技术突破,像铝箔这种材料的需求可能翻十倍,相关设备和材料企业的订单说不定会爆发式增长。但问题是,这个“突破”会按时来吗?谁也不敢打包票。
对散户来说,可别盲目跟着外资买。得仔细看公司:有没有拿到下游龙头的实打实战订单?实验线能不能顺利转成量产线?公司的现金流够不够撑到盈利?这些才是关键。
其实可以借鉴外资的思路,多关注产业链里“设备+材料”这种确定性比较高的环节,但一定要做好长期陪跑的准备,别想着短期炒概念赚快钱——固态电池是个慢赛道,急不来。
这里还要提个醒:固态电池技术迭代太快,风口可能就吹一次,谁能先把业绩做出来,谁才能真正站稳脚跟。不管买不买,都得密切盯着三个点:技术有没有实质性突破、成本能不能降下来、产业化进程有没有跟上。
说到底,新能源赛道从来不缺热度,从光伏到锂电,再到现在的固态电池,每次热点切换都能吸引大批目光。但真正的机会,永远留给那些看得懂底层逻辑、耐得住性子等业绩的人,而不是追着热点跑的人。你觉得这四家低价固态电池股里,哪家最有可能先兑现业绩?或者你还关注了哪些相关公司?评论区聊聊,也给其他朋友提个醒。
实盘股票杠杆平台,网上平台配资,手机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