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东坡志林》5篇
《东坡志林》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笔记文集。记载苏轼在元丰、元符年间所书的杂说、史论,有记游、怀古、送别等内容。
235.记承天寺夜游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《东坡志林.记游篇》
图片
【译文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,我正准备脱衣睡觉,月光穿越窗户照射进来,一下子激发了我的兴致,赶紧披衣出行。转念一想,缺少与自己同游同乐的人,于是,信步来到承天寺,或许找到张怀民。所幸怀民也没有睡觉,我便约他去庭院中散步。庭院里,月光像积水般莹澈透明,月下投射出松竹的影子,像水藻、荇菜般错落有致。哪个夜晚没有月色,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竹呢?江山风月,本无常主,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欣赏罢了。
【简析】苏轼被贬斥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成此文。如果没有旷达的胸襟,通达的智慧,信达雅的笔触,恐怕难以成就这曼妙而惟独的月夜。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,十月十二日,正当初冬,夜里已经有些寒意了。月光似乎是人,主动探头入户,邀约主人。不是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”的叩问,倒是有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的静谧清冷。这皎皎空中孤月轮似乎知我心,主动邀他做伴,于是他欣然起行,不由得喜上心头,喜悦之余想到与人一起分享快乐,不知不觉就到了承天寺。一个“寻”字道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境况。“怀民亦未寝”之“亦”字说明两人心有灵犀,情怀相似。前面说“无以为乐”,接着说“相与步入中庭”,一下柳暗花明,情随所愿了。“积水空明”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。月光如水妙在让人恍若见到一池春水,进入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,似真似幻。“藻荇交横”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,立刻感到静谧中横生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。澄净之水与水中藻荇的倩影造就出月光的美好意境,其实就是寺庙庭院中竹与柏在月光里投下的影子。作者以闲人自居,此闲大约就是“无案牍之劳形,无丝竹之乱耳”之闲,因为得闲才使得这一夜永生难忘,千古流传;因为得闲,月光下的竹柏才变幻成春水中的藻荇跌宕多姿。
236.游沙湖
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,亦曰螺师店,予买田其间。因往相田得疾,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,遂往求疗。安常虽聋,而颖悟绝人,以纸画字,书不数字,辄深了人意。余戏之曰:“余以手为口,君以眼为耳,皆一时异人也。”疾愈,与之同游清泉寺。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。有王逸少洗笔泉,水极甘,下临兰溪,溪水西流。余作歌云:“山下兰芽短浸溪,松间沙路净无泥,萧萧暮雨子规啼。谁道人生无再少?君看流水尚能西!休将白发唱黄鸡。”是日剧饮而归。 《东坡志林.记游篇》
图片
【译文】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有个名叫沙湖的小镇,又称螺师店,我在那儿买了几亩田地。我在前去察看田地的时候得了病,听人们说麻桥有个名叫庞安常的大夫,医术高明,却是个聋子,我就去找他看病。庞安常虽然耳聋,却异常聪明,一般人比不得。我用纸笔写给他看,没写几个字,他就明白我的来意。我开玩笑说:“我是把手当嘴巴,你是把眼睛当耳朵,我们都是怪人。”病愈后,我与庞安常一起游览清泉寺。清泉寺位于蕲水县城外两里多处,那里有王羲之曾经洗笔的泉水,泉水很甜,在泉水的下方紧临兰溪小河,这条小河的水向西流去。此情此景触动我的诗情:“山下兰芽短浸溪,松间沙路净无泥,潇潇暮雨子规啼。谁道人生无再少?君看流水尚能西!休将白发唱黄鸡。”那一天,我和庞安常开怀痛饮后才回去。
【简析】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后写下的一篇游记。苏轼能从寻常的生活琐事中感悟高妙的生命理趣,不仅需要心智的灵光,更需要有一份闲散的心情。苏轼在沙湖找一位大夫看病,庞安常虽然耳朵聋,聪明却超过一般人,苏轼写字给他看,写不了几个字,他就明白意思。苏轼立刻领悟到:“余以手为口,君以眼为耳,皆一时异人也。”病好之后,他们俩就成了朋友,相约同游清泉寺。相传那里有王羲之的洗笔池,池水很香很甜,苏轼又发现下方的兰溪水从东向西流。诗兴大发,作《浣溪沙·游蕲水清泉寺》一首词,词的大意是:溪水清澈,在溪水间能看到刚发芽的兰草。散步松间小路,尘泥不染,给人清新干净之感。走着走着,前面的清爽疏朗被潇潇暮雨取代了,不知不觉进入傍晚时分,耳畔响起阵阵杜鹃啼鸣。谁说人老了不能重返少年?你看门前的溪水不就能够倒流吗?告诫人们不要徒增烦恼,自伤衰老。古人惯用“白发”、“黄鸡”形容岁月匆迫,光景催年,人生易老。年轻时闻鸡起舞,一天开始充满活力和希望。年纪大了,每天的鸡鸣总感觉岁月匆迫,给人压力。苏轼用“休将”一词反其意而用之,不要沉湎于衰老的情绪中,溪水东流入海为常态,兰溪却西流而打破常态,事物未必有固定常态,生命发展又何尝不会发生反常现象呢?王羲之练书的清泉寺,泉水清冽甘甜,游人至此,往往会取水饮用,苏轼这一天也兴致盎然喝够了才离开。
237.记六一语
顷岁,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,尝乘间,以文字问之,云:“无它术,唯勤读书而多为之,自工。世人患作文字少,又懒读书,每一篇出,即求过人,如此少有至者。疵病不必待人指擿tī,多作自能见之。”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,故尤有味。《东坡志林.学问篇》
图片
【译文】近年间,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,曾乘机向他请教语言文字表达之事。欧阳修说:“没有别的方法,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练笔记事,自然会有长进;世人的通病在于文章写得很少,又懒于读书,一篇文章写出来,就希望它超过别人,像这样,很少有人能达到精粹的境界。文章的弊端也不需别人挑剔,自己在习作实践中冷暖自知。”欧阳修把自己亲身体验的方法公诸别人,所以细细琢磨很有味道。
【简析】巴金说过,要想会读,只有多读;要想会写,只有多写。强调实践的重要性。欧阳修指出习作的功底在于多读多写,功到自然成,不能急于求成,也不能急功近利。读和写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,养成良好读书习惯,能说会写是当代社会的基本要求。读是吸收领悟,写是输出表达。读写是一体两面,不可分割。读是写的基础,写是读的提升。多读多写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。习作技能,习作方法提升之类的单纯训练,违背习作规律,禁锢习作思想,减损习作能力提升。大量阅读,站在名人的肩膀上,吮吸语言表达方法,感受谋篇布局风格,体验思想情感伸发,领悟人生经验智慧,潜移默化于习作实践,内化为自己的习作风格。习作也是个性化的舞台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最忌人云亦云,随流同俗。习作,以我手书写我文,我心抒发我情,率真而动人,动情至理而通达人心。
238.游白水书付过
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,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,浴于汤池,热甚,其源殆可熟物。循山而东,少(稍)北,有悬水百仞,山八九折,折处辄为潭,深者缒zhuì石五丈,不得其所止。雪溅雷怒,可喜可畏。水崖有巨人迹数十,所谓佛迹也。暮归倒行,观山烧shào火,甚俛仰,度数谷,至江山月出,击汰中流,掬弄珠璧。到家二鼓,复与过饮酒,食余甘煮菜。顾影颓然,不复甚寐,书以付过。东坡翁。《东坡志林.记游篇》
图片
【译文】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,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,在温泉中沐浴,泉水太热,估计泉水初出时足可使东西熟透。沿着山路向东走,在稍稍偏北的地方,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。走过八九个弯道,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。潭水深的地方,用绳子拴住石头往下送入五丈,还够不着底。潭水飞溅犹如雪花般莹洁,发出雷鸣般轰响,令人惊喜不跌。水边悬崖上有几十处巨人的脚印,这就是人们传说的佛迹。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,观赏暮色苍茫中的山烧,蔚为壮观。乘肩舆下山,一会儿仰面朝天,一会儿弯下腰肩,走过几条山谷,到了江边,此时月亮从山后爬出来,船划过江心,掬一捧清水,揉碎了明珠玉碧似的月影。回家已是二更时分,我与苏过再次饮酒,品尝橄榄菜。自顾其影,一日的旅途劳顿疲倦,尚不思睡,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。苏东坡记。
【简析】写游记最忌写成流水账。大家手笔,看似散淡,没有雕琢痕迹,可是当行则行,当止则止,行止得当,笔墨经济。游白水岩,去时直奔景点,写温泉,写瀑布,写佛迹,忽略游览线路。写温泉只抓一个“热”的特点,让读者感觉很热;佛迹没什么特点,用传说一笔带过;重点放在瀑布上,瀑布所在位置,瀑布落差,瀑布的落点,潭水的深度,瀑布壮观的声色。“雪溅雷怒”为神来之笔,像雪花一般飞溅,像雷霆一样震怒,瀑布色彩之惊艳,声势之惊骇,与“可喜可畏”丝丝入扣,又显得举重若轻。归途主要写景。作者与小儿子苏过乘肩舆倒行,面向后方便于观景,随着山势,一会儿俯身向前,一会儿又仰身向后。晚霞夕照若明若暗的缕缕山烧野火,十分壮丽;走到江边,换乘小舟。江清夜静,“击汰中流,掬弄珠壁”,心情格外闲适旷朗,天月怡人,江水润心,智者乐水,水月近人,天人合一。夜景显然是昼景所无,内心感受也非“可喜可畏”。回家虽晚,疏食清酒,幼儿陪伴,煞是惬意;一天的身心疲惫,颓然无形,然游兴不减,全无睡意,挥笔记游,付与苏过,既教他做人又教他为文。远谪惠州,不亦乐乎!
239.刘凝之与沈麟士
《南史》:刘凝之为人认所着屐,即予之。此人后得所失屐,送还,不肯复取。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着屐,麟士笑曰:“是卿屐耶?”即与之。邻人得所失屐,送还,麟士曰:“非卿屐也?”笑而受之。此虽小节,然人处事,当如麟士,不当如凝之也。《东坡志林.人物篇》
图片
【译文】《南史》上记载:有个叫刘凝之的人,被人指认所穿木屐是别人的,他当即把木屐给了那个人,那个人后来找到自己丢失的木屐,就把刘凝之所给木屐送还,但他却不肯再收回那双木屐。又有一个名叫沈麟士的人,他所穿的木屐也被邻居认为是自己的,沈麟士笑着说:“这是你的木屐吗?”当即脱下木屐给了邻居。邻居后来找到了自己所丢失的木屐,遂来送还,沈麟士又说:“这不是你的木屐吗?”然后,笑着拿回自己的木屐。这虽然是件小事,但我们为人处世,就应该像沈麟士那样,而不应当像刘凝之那样啊。
【简析】一件错认木屐又送还的小事,得到一个启示:“然人处事,当如麟士,不当如凝之”。从文中推测,南朝时无论贵贱普遍着木屐,而且木屐的样式相差无几,以至于常常“反认他乡是故乡”。刘凝之的木屐被人错认,很痛快地给了别人,这也很不简单,毕竟是自己的,不是偷来的,也不是捡来的。沈麟士也遇到同样情况。不同的是沈麟士笑而予笑而受,被人错怪时笑着说:“这是你的木屐吗?”,化解了难堪。别人送还时,又笑着说:“这不是你的木屐吗?”冰释了对方的歉疚。人与人交往,语言沟通很重要。刘凝之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,被别人误解也无所谓,可是别人幡然领悟时,他不愿再接受,再宽容。也许人生观价值观不同,不就是一双鞋嘛!无所谓你穿我穿,既然归你了,就不必还我。这样想,刘凝之比沈麟士更豁达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实盘股票杠杆平台,网上平台配资,手机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