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徐霞客游记》3篇
《徐霞客游记》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。对地理、水文、地质、植物等现象均做了详细记录,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重要价值。
280.游天台山
初六日 凌晨出寺,六七里至寒岩。石壁直上如劈,仰视空中,洞穴甚多。岩半有一洞,阔八十步,深百余步,平展明朗。循岩石行,从石隘仰登。岩坳有两石对耸,下分上连,为鹊桥,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,但少飞瀑直下耳。还饭僧舍,觅筏渡一溪。循溪行山下,一带峭壁巉崖,草木盘垂其上,内多海棠紫荆,映荫溪色,香风来处,玉兰芳草,处处不绝。已至一山嘴,石壁直竖涧底,涧深流驶,旁无余地。壁上凿孔以行,孔中仅容半趾脚,逼身而过,神魄为动,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,从小路向桃源。桃源在护国寺旁,寺已废,土人茫无知者。随云峰莽行曲路中,日已堕,竟无宿处,乃复问至坪头潭。潭去步头仅二十里,今从小路,返迂回三十余里宿,信桃源误人也。《徐霞客游记.游天台山日记》
图片
【译文】初六日凌晨从寺里出发,走六七里路后到达寒岩。石壁笔直向上有如刀劈一般,仰视空中,有很多洞穴。岩壁中腰有一洞穴,宽八十步,深一百多步,洞内平坦而明亮。顺着石岩右边走,从岩石的狭窄小道向上攀登。山岩的低洼处有两块岩石相对耸立,下部分开而上部相连,称之为鹊桥,可以与上方广寺的石桥互争奇异,只是少了飞瀑直泻这一景色罢了。返回僧人的住处用饭,然后找到竹筏渡过一溪流,顺溪流走到山下。这一带都是峭壁嵘崖,荒草盘结、树枝下垂,有很多海棠树、紫荆藤,浓荫倒映溪中,香风飘来的地方,玉兰花及芳草,处处都有。已走到一山嘴处,岩壁笔直插到涧底,涧水深而湍急,四周无下脚处。岩壁上凿有石孔以行,石孔仅容半只脚,身体紧贴岩壁而过,使人魂惊魄动。从寒岩走出十五里路到达步头,从小路再去桃源洞。桃源洞在护国寺旁,而护国寺已成废墟,当地人都茫然不知。跟随云峰和尚在盘旋的山路快行,太阳已经落山,竟还找不到住宿的地方,于是再问路,终于到达坪头潭。从坪头潭到步头仅有二十里路,现在从小路走,反而迂回三十多里,才得以入住,确实是桃源洞误人了。
【简析】这篇游记以时间发展顺序为经,以地理位置变化为纬,以各个景观为点,绘声绘色描摹所见所闻,如诗如画。从寒岩到步头,从步头经桃源到坪头潭,凌晨出发,“日已堕”投宿。从寒岩出发,主要写岩石和洞穴。石壁奇险,“直上如劈”;岩石对耸,形成鹊桥。洞穴深阔,“平展明朗”。撑竹筏过溪流,两岸“峭壁巉崖,草木盘垂其上,内多海棠紫荆,映荫溪色,香风来处,玉兰芳草,处处不绝。”这一段写景最美。峭壁上草木盘结,山高耸而着绿装,花草苍劲而显俏丽,溪水掩映名花而生色。清风送爽,芳草馥郁,沁人心脾。既有形,又有声;既有花香,又有溪色,妙然天成。行到一山嘴处,着力于壁上行,石壁上凿孔,石孔仅容半只脚,整个身体紧贴崖壁,非脚下生莲,身与山相融,难度奇险,怎不叫人魂惊魄动。步头到坪头潭本来二十里的路程,因桃源而行三十里。亦告诫人们,探险不能贪图近道小道,也不因虚名诱惑,轻易改变主意,理应坚定信念,一往无前。
281.鲤湖九漈
数月前,莆田祭酒尧俞,令陆善开复鸟道,直通九漈,出莒溪。悔昨不由侧径溯漈而上,乃纡从大道,坐失此奇。遂束装改途,竟出九漈,瀑布为第二漈,在湖之南,正与九仙祠相对。湖穷而水由此飞堕深峡。峡石如劈,两崖壁立万仞。水初出湖,为石所扼,势不得出;怒从空坠,飞喷冲激,水石各极雄观。再下为第三漈之珠帘泉,景与瀑布同。右崖有亭,曰观澜;一石曰天然坐,亦有亭覆之。从此上下岭涧,盘折峡中。峡壁上覆下宽。珠帘之水,从正面坠下;玉管之水,从旁霭沸溢。两泉并悬,峡壁下削。铁障四周,上与天并,玉龙双舞,下极潭际。潭水深泓澄碧,虽小于鲤湖,而峻壁环锁,瀑流交映,集奇撮胜,惟此为最——所谓第四漈也。《徐霞客游记.游九鲤湖日记》
图片
【译文】几个月前,国子监祭酒、莆田县人尧俞,命令陆善修复、开通这险峻的山路,直达九漈,从营溪出去。后悔昨天没有从侧边的小路溯瀑布而上,而绕道顺大路走,失掉了观览这一奇景的机会。于是整理行装改道而行,直接从九漈出去。有一道瀑布是第二漈,在鲤湖的南面,正好隔湖与九仙祠相对。鲤湖到这里是尽头,湖水从这里就向深谷飞坠下去,峡谷如同被刀劈开,两边的山崖像万丈石壁一样陡立。水刚离开湖,便被岩石阻挡,水势汹涌,怒气冲冲猛然泻下,湍流喷涌,猛浪冲荡击石,瀑布和山岩都极其雄伟壮观。再下去是第三漈的珠帘泉,景致和第二漈瀑布差不多。右边山崖上有座观澜亭,有一块石头名叫天然坐,也有亭覆盖了石头。从这里开始,上之峻岭与下之深涧,在峡谷中蜿蜒盘旋。峡谷的石壁上面倾覆,下面宽阔。珠帘般的瀑布从正面坠落下来;玉制筷子般的细流从旁边的石缝中裹挟水雾急冲冲地涌出。两股清流悬挂在峡壁上,峡壁恍若切割般峭立,仿佛铁障一般,从四周将深谷打围,峭壁上与天接。两条玉龙般的瀑布飞舞,一同泻入谷底深潭。潭水极深,碧绿清澄。虽然这个潭的面积比鲤湖小,但四周峭壁环绕,瀑布飞泉交相辉映,奇景荟萃,只有这里风景最佳——这就是所说的第四漈。
【简析】徐宏祖写的鲤湖九漈,这里截取了第二漈到第四漈。漈即为瀑布,属方言。开头简要写开通直达九漈的山路,后悔昨日未能溯漈而上,错失奇景。旅行家精神就是探险家精神,因险而未达至境,一定会悔不当初。写第二漈气势如虹,势不可挡。它位于鲤湖之南,九仙祠对面,是鲤湖的尽头。水落深峡,落差大;峡石如劈,摩擦力小;壁立万仞,无欲则刚。写瀑布抓一“势”字。水初出湖,似初生牛犊,无所畏惧。为石阻挡则怒不可遏,集聚汹涌势力,怒向空中腾跃,又向深涧坠落,形成飞喷态势,浪花回旋击激,青春的力量绽放出华采。第三漈珠帘泉略写,与第二漈相似,只介绍一亭一石。第四漈玉龙双舞,先写峡谷深涧,蜿蜒盘旋,峡谷的石壁成倾覆之势。一条龙是珠帘之水,从正面坠下;一条龙是玉管之水,从石缝中涌出,一同悬挂于峡壁上,飞舞一般泻入深潭。作者认为是集中了各种奇妙的佳胜景色,一是瀑流齐下,好似玉龙从天而降,各显风骚;二是铁塔似的峡壁围拢四周,上与天接;三是下面有深潭,潭水清澈澄碧,面积不小,有峭壁环锁。
282.重游黄山
复北上,行石罅中,石峰片片夹起,路宛转石间,塞者凿之,陡者级之,断者架木通之,悬者植梯接之。下瞰峭壑阴森,枫松相间,五色纷坡,灿若图绣。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, 而有奇若此,前未一探,兹游快且愧矣!时夫仆俱阻险行后,余亦停弗上;乃一路奇景,不觉引余独往。既登峰头,一庵翼然,为文殊院,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。左天都,右莲花,背倚玉屏风,两峰秀色,俱可手揽。四顾奇峰错列,众壑纵横,真黄山绝胜处!《徐霞客游记.游黄山记》
图片
【译文】继续北上,行走在石头缝隙连接成的小道上,石峰一片片兀立高耸,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,塞者凿开,陡者拾级而上,断者架木畅通,悬者造梯连接。向下看,只见幽深的山谷气象森郁,枫树松树错杂庇荫,色彩缤纷,灿烂得如锦绣图画。由此想到,黄山算得上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,这么奇妙的景观,前次游山竟然未来探访,这次游览真是痛快又愧悔呀!这时,仆人们都因路险植密,落在后面,我也停下来歇息;可是沿途奇景,不知不觉吸引我独自前往。登峰之后,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,象张开翅膀的小鸟似的,这就是文殊院,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。它左边是天都峰,右边是莲花峰,背靠玉屏风,两峰秀色,似可伸手揽取。环顾四周,奇峰错落,众壑纵横,实在是黄山最美的风景!
【简析】本文截取徐宏祖《游黄山记》片段。作者第一次虽抵黄山但未历胜境,第二次遍游黄山绝景天都莲花二主峰,尽览天下奇观。第一程由朱砂庵向文殊院而登。先东上再转北上,由坦途进入险途。在石缝中行走,两旁片石如刀,道路婉转曲折,似羊肠小道。接着便是开辟新道路,凿之、级之、通之、接之,付出何其艰辛,登峰决心何其坚定。登高下瞰,眼前豁然开朗,幽壑阴森,枫松绚烂,丽景如图如绣。因艰险之后见奇览,对上次游览走马观花,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深感愧悔。第二程登上文殊院所在峰头,环顾文殊院前,徘徊于天都峰侧。立足峰顶,心情自然畅达,视野更加开阔。环顾四周,“奇峰错列,众壑纵横”。要攀登的天都峰、莲花峰近在眼前,秀色可揽,喜色似乎彰显在眉梢。为了凸显自己游兴很浓,以奴仆害怕山路险阻,停下脚步加以映衬。“独往”体现一种精神:瞄定目标就勇往直前,不惧险阻;无限风光在险峰,行者将至,至则享受不同凡响的人生境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实盘股票杠杆平台,网上平台配资,手机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